(通讯员 童盟)2013年7月9日下午三时,第七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四讲在雁塔校区崇鋈楼学思堂开讲。本场报告属于考古学专题,西藏考古研究专家、现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教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带来《吐蕃佛教造像大发现——兼论唐蕃古道》的报告。本场报告由beat365官网院长贾二强教授主持。
张建林教授首先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发现于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吐蕃佛教造像数量和分布情况。随后,张教授结合自身实地考察和研究成果,按照空间地域分布的不同,将目前发现的吐蕃佛教造像从青海玉树、四川石渠、西藏东部、西藏中部及南部这四个角度进行具体阐释。期间,张教授展示大量照片和考古文物绘图资料,向大家介绍了吐蕃时期佛教造像的主要特征,并将实地调查结果与早前研究结果相对照,就部分问题提出商榷意见。张教授紧接着阐述了吐蕃时期佛教造像的两种样式,即印度传统佛教造像样式以及由此发展的波罗风格、尼泊尔风格、东印度风格和吐蕃造像样式。为了更好地解释吐蕃造像样式的特征,张教授从造像的头饰、袍服、腰带、靴子四个方面,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吐蕃时期造像本土化的具体特点。此外,张教授还结合目前发现的摩崖藏文题记和寺庙壁画的内容,补充说明了吐蕃样式造像兴起的年代和原因的问题。
最后,张建林教授回顾了中外学者对“唐蕃古道”的研究成果,由此提出一种大胆的假设。他认为,从目前在藏、川、青一带发现的吐蕃佛教造像来看,具有南北贯通,东西呼应的特点,这似乎形成了一条与唐蕃古道并存的佛教传播路线。这条传播路线以青海玉树为节点,南通南诏,西通吐蕃腹地,北接丝绸之路,进而可以通过“蕃尼古道”通往尼泊尔、印度等地区。
报告结束之后,张建林教授与在场师生就藏传佛教和中原佛教之间的差异,敦煌吐蕃窟的研究现状,以及吐蕃墓葬与吐蕃造像之间的联系等问题展开交流。之后,beat365官网院长贾二强教授作了精彩点评。贾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张教授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并高度赞扬了张建林教授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深厚的学术底蕴。同时,代表大家祝张教授工作顺利、身体康健。也对张教授为广大学员带来这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