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第五讲第七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简讯

发布时间:2016-08-23点击量:

 

(通讯员 童盟)2013710日上午九时,第七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五讲在雁塔校区崇鋈楼学思堂开讲。本场报告属于中国古代史专题,著名古文字研究专家,吉林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吴振武教授为学员带来《中国的古文字及其释读方法》的报告。本场报告由beat365官网张懋镕教授主持。

吴振武教授首先给“古文字”下了定义,他提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古代文字更是多若繁星,根据学术界的研究界定,现将秦统一之前的汉字视作“古文字”。随后,吴教授还结合近日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发现的刻画符号,谈了只有能准确记录语言,才能视作为古文字。接下来,吴教授图文并茂地向现场学员详尽介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并介绍了竹简、印章、封泥和钱币等记录古文字的载体,最后,吴教授用“甲骨金文,陶石玺化(货),竹简缯书”对此进行总结。

吴教授还谈到,外国也存在古文字,然而这些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故而,对于中外古文字的研究方法也就大相径庭。他指出,研究外国古文字时多使用对照破译的方法,而研究中国古文字则主要通过五种方法。第一,运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及《汗简》《古文四声韵》等工具书,从小篆的字形结构入手对古文字反推考释。第二,利用偏旁分析法进行举一反三,把合体字拆开,理清偏旁的基本形态和历史演变规律,从而进一步考释未识古文字。第三,对照文献记载考释古文字。其间吴教授讲述了以《老子》中“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一句,来考释古文字中“视”和“见”之间的字形差异;第四,探寻文字本身规律。郭沫若《释“五十”》《释“七十”》两篇文章,以及学界从“齐之法化(货)”到“齐之大刀”的认识转变,都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考释的重要成果。第五,运用史书了解古文字的意义。吴教授强调,古文字考释一定要重视古音和通假,他回顾学术界曾以《史记·赵世家》中“十五年,守相廉颇”的记载为参照,一方面,结合《说文解字》《广韵》等书籍中对“廉”字异体字的记载进行类推,另一方面,运用《说文解字》了解“波”与“颇”古音相近,因而“波”作“颇”字的通假的案例,细致讲述了古文字中“廉颇”二字的考释。

讲座结束后,吴振武教授与学员就古文字的考释方法、古文字学与金石学的关系、古文字发明史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主持人张懋镕教授对吴振武教授的讲座进行总结,张教授表示高度认同吴老师讲座中提到的在研究古文字过程中,应该注重正确的研究方法的观点,并希望有志于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员一定要做好准备,找对方法,避免在研究中迷失方向。最后,张懋镕教授向吴教授为广大学员带来这场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学术报告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