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童盟)2013年7月8日上午,第七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在雁塔校区崇鋈楼学思堂隆重开幕。开幕式后进行的首场报告,是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兼党委书记、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会长高毅教授给大家带来的《“托克维尔悖论”批判》。本场讲座由陕师大社会科学处处长马瑞映教授主持。
自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推荐大家阅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后,此书立刻成为了畅销书,但是很多人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本书。今天的讲座,高教授就带领大家一同来深入探讨此书的内涵。高毅教授首先向全体学员提出了两大蹊跷的历史现象,一是中世纪法国苛政大大减轻,最后却爆发了大革命;二是法国经济的繁荣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高教授就这一现象提到,现在有一部分人误以为托克维尔是在告诉人们一种“托克维尔悖论(Tocqueville Paradox)”,并说在网络上有人认为“托克维尔理论”是一种“松动崩溃论”的论断。高教授结合托克维尔书中“悖论”的两次表述展开自己的讲述。就第一次表述内容,高教授从法德比较和心理分析两个角度细致阐释自己的观点。高教授认为,托克维尔很重视心理效应在大革命起因中的特殊作用,然而心理效应基本上又都是非理性的,甚至可能以“逆反形态”反映客观现实——这也就是“托克维尔悖论”的由来。但是,高教授同时说,托氏所说的“心理效应”与“松动崩溃”是无关的,农民造反终究还是压迫加重的结果。接下来,高教授又从第二次表述中关于资产者的不满被定义为是单纯由于“改善”而引发的持有不同的意见,高老师认为,大革命之前的法国资产阶级生存状态具有双面性,即改革与恶化并存,而恶化的一面被托氏忽略了,另外托氏还忽视“贵族反动”的问题。
高毅教授的报告逻辑缜密,环环相扣,从文本分析入手,进行细致分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报告结束后,高毅教授主动与在场学生积极互动,就对当代青年中特别是互联网中存在的“非理性”现象的看法,托克维尔悖论缘何成为研究的热点以及对当今中国的启示等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
最后,马瑞映教授对报告进行总结点评。马老师说到,高毅教授尽管是在讲“悖论”,但是从历史现象和历史实际来看,这种悖论是不存在的,并评价这场讲座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可谓是为广大学子献上了一次精彩的学术大餐。